在中国的传统农历中,将每个年份分为十二个月,每个月都有不同的气候条件和收成情况。
因此,人们长期以来对于年份的划分不仅仅是按日历时间,更是以收成为主要标准,根据这个标准,年份可以分为灾年和运势年两种类型。
那么,我们如何来测算灾年和运势年呢?
灾年是指阻碍农作物生长和收成的困难年份,如洪水、干旱、虫灾和疾病等灾害。
而运势年则是指农事灾害较少或者农作物生长收成非常好的年份。
对于这两种年份的测算,我们可以根据农历天干地支的组合进行判断。
首先,我们来看灾年的测算方法。
按照中国古代的习惯,用干支表示年份,称为“干支纪年”。
天干共有十个,分别为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;地支共有十二个,分别为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。
每六十年为一个周期,按照干支纪年法,则每年所属的干支纪年不同,组合排列共有六十种。
其中,甲子、乙丑、丙寅、丁卯、戊辰、己巳、庚午、辛未、壬申、癸酉、甲戌、乙亥这十二个年份为“太岁岁次”,因为十二生肖的轮回也需要六十年才能回归。
在太岁岁次中,分别有“犯太岁”和“值年的”两个概念。
犯太岁指的是每个人出生年所属的生肖年份对应的太岁年份,如果在相应的年份内进行重要的决策或者决定,可能会受到不利的影响。
而值年的则是指当前年份所属的太岁岁次,如果这个年份出现犯太岁的情况,就比较容易出现各种不利的灾害。
因此,我们可以通过值年的干支纪年来测算灾年。
接下来,我们再来看运势年的测算方法。
在中国传统的农历中,每十二年为一个周期,代表着一只生肖,以及相关的特征与运势。
根据传统的划分规则,每个生肖年对应的星座不同,因此它们所对应的运势也不同。
比如说,属鼠的人在完整的鼠年里运势比较顺畅,而在牛年或者猪年可能会比较不顺畅。
因此,如果鼠年、龙年、虎年等启动周期的生肖能够带来收成丰收或者其他好运的话,我们就可以称它们为运势年。
总之,中国的灾年和运势年的测算都是基于干支纪年和生肖纪年的规则。
通过这样的方式,我们可以据此测算出哪些年份是灾年或者运势年,从而提前做好心理和物质上的准备,迎接即将到来的收成季节。